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08-27浏览:80次
摘要:乡村文化建设绝非虚置的不能触及的文化,其建设重点强调文化持有人的持有文化,建设目标围绕社会建设若干指标良性循环。乡村文化建设经历了三次版本更新,不仅是城乡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径,也是振兴乡村文化和中国减贫模式的重要抓手。 围绕文化扩散、文化嵌入、文化权力与文化小康等四个维度建构乡村文化建设的一致性系统,基于贵州的典型经验发现: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挖掘,但公共文化空间;重视融合地域文化,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欠缺;重视多元文化宣传,但文化传承意识滞后。坚持一元多核共治的乡村文化建设理念,重视有限理性、坚持渐进主义、关注平台建设、打造文化景观及推动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策略
《农业工程》创刊于2011年,2012年改为月刊,办刊宗旨:解读农业工程政策,聚焦农业工程各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成套技术系统集成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示范,搭建农业工程交叉学科产学研集成信息平台,推进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文化是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行为特征的社会 若干指标良性循环。 尽管定量可操作的标准化尝试传递模式。” ① “ 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 引领了乡村文化发展方向③ ,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容的统一体系,或者说是许多要素形成的有一定结也带来执行力的兜底④ ,但标准化建设的定量指标构的系统。 文化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耗散结构,文化 更多依托公共产品供给,于文化本身而言,不仅难以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② 文化建设历来为顶层设价值中立,也无法用技术理性予以阐释。 廓清源流,计重视,尽管各地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 可厘清乡村文化建设的三种假说与更迭升级脉络。
的过程。 乡村振兴战略更关注具体实施步骤,涵括完善的政策内容和明确的政策目标,内涵与内容相对明确。换言之,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政策举措上,拓展和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促进乡村建设从 2.0 版本升级到 3.0 版本。 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在不同层面上搭配互补,为实现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意志,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制定重要指导性意见,进行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制度改革、政策调控和行政干预,疏通农民发展瓶颈,调动农村社会积极性,形成良好社会环境和支撑体系。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依靠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服从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两者归属一脉却又自成体系,与新农村建设形成 1. 0
到 3.0 的升级战略形势。 从永续发展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极具中国特色,从关注城乡融合发展到减贫脱贫,从关注生态发展到文化振兴,更加凸显发展精准和靶向精准。
二、规束与突破:乡村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
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无可避免地作为一种亚文化,未能在时代潮流中起到主导地位。 乡村文化建设受都市文化和原有乡村文化的双重规束,实现乡村的人与文化的现代化①,显然既不能是原有乡村文化的复原,也不是都市文化的照搬,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疑明晰了具体思路,围绕文化扩散、文化嵌入、文化权力与文化小康等四个维度建构乡村文化建设的一致性系统,认为四者相互补充,互为补益。
( 一) 重视文化扩散与乡村文化建设
文化扩散指区域间文化传播的动态过程。区域内价值观念、思维特征、生产经验、民俗礼仪等传播至其它区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② 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它在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发生融合产生变异,形成新的文化,成为当地社会的需要。因此,文化扩散是一种空间的相互作用,带有明显的地理性,具体而言,乡村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适应性,强调文
化持有人价值取向的积极调整和价值行为的融合
文化扩散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扩展扩散。扩展扩散强调文化从某一地区逐步向外扩散,如水波纹一样,伴随扩散的广度,接受此种文化的地域和民众也就越来越多。 同时,文化扩散还可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如贵州发展全域旅游,最早以西江千户苗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吸睛之笔,此后肇兴侗寨、三宝侗寨、小黄侗寨、黄岗侗寨等均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旅游,形成了以苗侗文化为主的黔东南文化旅游带,体现了文化扩散的魅力。二是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通过个人或者群体的迁移活动将这一区域的文化带到另一区域,这种扩散的距离远。 诸如安顺屯堡文化是 600 余年前明代调北征南,军屯、民屯、商屯带来的汉民族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与融合。④
一般而言,文化扩散随距离增加和时间延长而逐渐衰弱,文化在向外扩散的时候,存在着未达到特定距离中止或衰减,也有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而终止的现象。例如在区域与区域、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的边界线上,文化会受到阻碍,有一部分被边界吸收,另一部分则被阻挡在外。 新文化对于人们来说有着一段接受时间,最初接受的人数较少,中期接受人数增多,末期就不再增加。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的行政村区划中,有且仅有 1 个村小组是苗族自然村寨,距离黄岗主寨约 2.5 公里距离,为了能够交流沟通,苗寨村民可以进行侗语交流的同时,仍保留本民族语言及传统习俗。 因此,乡村文化建设亟需重视文化扩散,强调扩散过程中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不应是全盘接收或是照搬照抄,而是基于自身文化的选择吸收和融合再造的过程。⑤
( 二) 理解文化嵌入与乡村文化建设
文化嵌入并非文化嫁接或文化移植,与政府行为有密切联系,国家权力退出农村后,原子化的村民难以建立全面的社会秩序,只能依靠群体力量,这些群体并非权威意志的结果,而是群众自发的产物⑥。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推动了卡尔·波兰尼嵌入理论的发展,他认为在人际关系网络中人的行为和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强调人类在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人际关系网络的特征就显示为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⑦。 基于经济的文化化与文
渐进主义以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强调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最为稳妥的处置,以渐进模式缓解社会冲突。顶层设计的更迭升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决定了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是基于过去经验的改良,而非一刀切式的全盘否定,确保维持稳定和变化不大的社会环境。
贵州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重视的同时也面临毁灭式破坏甚至消失,外出务工人员成为经济精英的同时接受了外来文化,除摈弃传统物质文化如拆除传统吊脚楼,修建火柴盒式的新楼房外,也抛弃了传统习俗的承继。尽管国家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村民回归传统,但工具理性仍是村民们的第一行为准则。
第一,重视宣传栏及文化墙建设。村落中的宣传栏和周边的文化墙是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已经老旧的标语,应当及时清除,将赋有文化气息的绘画、名人名言或者传统的民俗谣谚粉刷在文化墙上和宣传栏上, 引导传统文化生“ 根” 进
“ 脑” 。 凯里市在城乡主干道设置道牌宣传“ 中国好人” 事迹,从江县乡村宣传栏中也有“ 最美教师”“ 最美清洁工”“ 最美好人” 的事迹,这样的宣传在民众中形成了向上的价值观,这些好人好事就是人们的行为标杆,有良好的价值指向作用。
第二,重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村民精神文化阵地。公共文化空间是村民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提升村民素质、繁荣农村文化和促进乡村和谐的重要空间。 贵州侗寨大多有标志性鼓楼的存在,鼓楼的功用是村中开会,商议重要事项时使用,村民们也会在鼓楼中教唱侗族大歌。苗族村寨中也有文化广场,在节庆举办活动时,文化广场就是活动场域,平时文化广场用来晾晒农作物,也用于日常交流。
伴随顶层设计的更迭升级,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不仅成为城乡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径,也成为乡村文化复兴和中国特色减贫的重要抓手。文化的角色是多面的,乡村文化的建设亦是多维的,重视围绕乡村文化建设的文化扩散、文化嵌入、文化权力与文化小康等四种纬度建构的一致性系统,以“ 一元多核共治” 的理念,重视有限理性、坚持渐进主义、关注平台建设、打造文化景观和实现文旅结合无疑极具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乡村的现代化,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处置乡村文化建设的点面关系和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点轴效应,决不能以沙盒式的视域关注乡村建构,而应该在经济结构不断重组的大背景下,重视小城镇间的协调配合和小城镇对乡村的引领带动。 具体而言,重视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廓清地域文化特色,凝练乡村形态、乡村标识和传统文化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纳入乡村文化建设格局,形成乡村文化品牌,构建开放互动的乡村文化建设格局。
《乡村文化建设的四维建构与振兴策略》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乡村文化建设的四维建构与振兴策略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