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大别山精神”研究一体化机制建构的思考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期刊推荐,国际出版

职称驿站学术导航
关闭职称驿站导航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大别山精神”研究一体化机制建构的思考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20浏览:48次

   [摘 要] 大别山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红色山川,“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不忘初心、不怕牺牲、不惧艰危、不胜不休的精神品质。在“大别山精神”研究中,鄂豫皖三省要发挥领头雁作用,构建高度凝练的表述体系机制、差异互补共同研究机制、协同联动向上发掘机制、融入红色基因守正创新机制等制度体系,从革命老区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层面进行学术研究,重视问题意识在“大别山精神”研究中的优先作用,把脱贫攻坚、老区发展、精神传承有机统一起来,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大局。

  [关键词] 大别山精神;鄂豫皖;红色文化;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1)01-0077-07

bb575b58b2b9f83cd990ba4466271af4.jpg

  《党政论坛》创刊于1985年,月刊。创刊20多年来,本刊物发挥党的理论探讨与宣传主阵地的作用,面向党政干部和企、事业党组织,突出对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关注,着力落实学术性、思想性和文化性相交融,创办出刊物特色栏目。

  大别山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地、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转折地。“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军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大别山的安徽金寨县,勉励同志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位于大别山的河南新县,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并看望了革命军属和革命后代。巍巍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是长江与淮河的重要分水岭,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革命时期、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形成了英勇、抗争、顽强、求胜的“大别山精神”核心要义。在新时代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求,探索需要我们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需要赓续红色基因,把“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革命精神发扬光大。要构建“大别山精神”研究一体化机制,化分散为凝聚,变松散为合力,提高研究质量,促进老区发展。

  一、一种精神、各自表述

  近10年来有关“大别山精神”的研究日渐深入,鄂豫皖三省在关于“大别山精神”凝练最终核心要义上始终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大别山精神”的深入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发扬好革命老区革命精神的新时代作用。2020年,中国经历了新冠肺炎的阻击战和汛情防控持久战,面对必须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任,常态化疫情防控压力和世界防控严峻形势都是需要通盘考虑的整体,尤为需要弘扬“大别山精神”。要应对新时代的“四大挑战”和“四种考验”,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不仅能振奋人心,更能鼓舞民心,确保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完成。

  “大别山精神”的研究,既包括鄂豫皖三省各自不同的表述,也包括湖北省内“大别山精神”研究不同的凝练。从2007年至今的13年时间,“大别山精神”的凝练和表述经过了一个由繁复到简练,由多样到一致的发展过程。“大别山精神就是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意识先进、品质质朴、行动果敢”[1],这是较早前关于“大别山精神”的概述,已经较为完备地凝练出了“大别山精神”在信仰、品质、行动等方面的特征。“大别山精神集中体现在:‘不怕牺牲、不胜不休;坚定信念、必胜信心;团结奋斗、党群一心三个方面”[2],这是继上述2007年对“大别山精神”概述后2012年湖北黄冈学者对“大别山精神”的再次凝练,其中包涵了不胜不休、坚定信念、团结一心等核心要义,内容更清晰明了了。到2014年,“大别山精神”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描述为“信念堅定、执着坚韧的精神;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朴诚勇毅、求真务实的精神;万众一心、不胜不休的精神”[3],这样的表述更加完备,其中包涵的信念、廉洁、朴诚等词汇,也更为精准概括了“大别山精神”。同时,河南省也进一步提炼出“大别山精神”:“对党忠诚、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依靠群众、同甘共苦、胸怀大志、敢于担当”[4],这是大别山干部学院学者于2016年概括的“大别山精神”,从初心使命、群众路线、担当有志等视角进行的概括,可以看出鄂豫皖三省的概括开始高度趋同。2016年,官方开始重视“大别山精神”的研究,信阳市委概括“大别山精神”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5],这是政府层面研究“大别山精神”较早的呈现。与此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去探索“大别山精神”的深层次哲学意味的文章也开始出现,如“‘大别山精神从本质上讲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大别山地区具体革命实践过程中的理论结晶”[6]。2017年,安徽金寨一些学者开始撰写综述类文章,通过对“大别山精神”10年来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六安市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永跟党走[7],分析其中可以看到紧跟党走出现的频率增加了,对英勇牺牲的肯定,对团结一致的肯定都是一致的。2017年,国家层面也开始对“大别山精神”进行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再次丰富了“大别山精神”的精神内涵:坚守信念、对党忠诚,胸怀全局、甘于奉献,依靠群众、团结奋斗、不畏艰苦、勇当前锋[8],内容扩充为32个字,基本内核仍保持为四个方面。2019年,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通过研究把“大别山精神”凝练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9],可以看到,对“大别山精神”的凝练约定俗成形成了四字短语,对于胜利的执着成为“大别山精神”的显著特征,多种概括都对其英勇精神进行了肯定。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对“大别山精神”进行了肯定,提倡传承红色基因,要保证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随着总书记的到来,“大别山精神”的研究进入了更高层次,发展到了系统化、体系化的研究阶段。2018年至2020年,办在革命老区的高校黄冈师范学院以省级人文平台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为基础,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中心,阐发了“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紧跟党走、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并从“从整体与局部、历史与现实、普遍与特殊、‘方言与‘普通话等四个关系进行辩证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阐发“大别山精神”[10]。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对之前十余年的“大别山精神”研究也进行了梳理,发现对“大别山精神”研究的定位、合力、标识都存在进一步挖掘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鄂豫皖三省的合力[11]。

  当前鄂豫皖三省对“大别山精神”研究各自表述的现状,既是学术研究发生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受到了历史地理因素的重大影响,而一种精神用各自表述的方式来显现,更是表达了对各自文化认识的尊重。大别山是与韶山、井冈山有着相同革命基因的红色山川,其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大别山精神”的研究中,虽存在着鄂豫皖三省差异性表述,但都是对“大别山精神”的合理凝练,学术研究的目标是求同存异,寻找最大公约数,实现“大别山精神”的红色基因的传承;“大别山精神”核心要义的凝练尚需要时间和实践检验,并非一蹴而就。

  在推进“大别山精神”研究问题上,要立足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史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指示精神,遵循学理研究的规律及其要素,以一种精神、各自表述的方式,共同推进鄂豫皖三省“大别山精神”研究,通过发挥各自不同的省际特色,共同来凝练成“大别山精神”,达到与“红船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并列的革命精神谱系高度。

  二、差异互补、共同研究

  大别山是鄂豫皖三省地域的自然分界岭,目前主要包涵了黄冈、安庆、六安和信阳四地县市区,地质条件和植被动物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差异性。大别山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纵横约175公里,主要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1777米。大别山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造就了独特的大别山风貌,区域内盛产茶叶、板栗、柿子、核桃、酒,以及包含茯苓、灵芝、杜仲、百合、石斛等药材在内的各种中草药。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叔敖、春申君黄歇、明代李时珍、清代吴其浚都是大别山地区的历史名人。大别山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鄂豫皖苏区的中心区域,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中原突围”的战略转折地,以巨大牺牲铸就了新中国的成立。

  发生在大别山区域的革命活动既分时间段又分地域,因此形成了“大别山精神”研究的差异互补,需要共同研究。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研究,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革命史研究都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1921年到1949年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点是官方和学界都认可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时期“大别山精神”的延续发展、赓续弘扬是存在不同表述的。当前研究大别山的硕博士论文分为几类:一类是研究大别山地质生物等自然资源的论文;一类是研究大别山人文资源的论文。而研究人文资源的又可以划分为大别山旅游资源、经济发展、革命历史、古代文化等方面,其中就涵盖了大别山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大别山精神、大别山革命史、大别山革命人物等方面的内容。河南省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从2010年至今形成了研究大别山的系列硕博士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别山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振兴、大别山红色资源利用、大别山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等几个大类。安徽省以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主导,从2010年至今也形成了研究大别山的系列硕博士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经济发展对策、大别山道路等。湖北地区高校从2012年开始也形成了研究大别山的系列硕博士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能源、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大别山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等。硕博士论文是研究中较为成熟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出鄂豫皖三省研究“大别山精神”有着显著区别:河南省的研究相对全面,从革命历史到经济建设都有兼顾;安徽省重视经济发展、道路研究;湖北省则从脱贫攻坚、红色旅游、红色文化视角形成了研究集群。从期刊论文来讲,自2007年至今,研究“大别山精神”的论文在知网中查询目前共59篇,主要是鄂豫皖乃至全国研究者共同的成果,从研究概况、科学内涵、时代价值、比较研究、传播现状、哲学高度等方面形成了“大别山精神”研究的体系。“大别山精神”研究的体系虽然目前还不完善,但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别山精神”的肯定,以鄂豫皖三省为首的“大别山精神”研究也进入了快车道。

  鄂豫皖三省关于“大别山精神”研究的综述数量也不少,其中对“大别山精神”形成的时间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点是高度一致的。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程昌文对安徽研究“大别山精神”的一些突出成果进行概括总结后认为,“在这些文献资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某个具体区域的,如安徽省的金寨地区”[7],其中包含了金寨地区革命史研究、洪学智将军研究、立夏节起义研究、皖西革命史研究等安徽地域特色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特色区块研究。2019年广东五邑大学郑兴刚与曾祥明对“大别山精神”进行了再次总结,从鄂豫皖苏区研究、红四军研究、信阳革命史研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历史等角度总结了大别山研究成果。指出了“大别山精神”研究最早可以上溯的历史节点是2004年,“真正意义上的大别山精神研究肇始于赵士红于2004 年发表的《弘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一文,该文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初步概括”[12]。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汪季石、陈军也于2020年进行了“大别山精神”研究的综述,他们指出湖北省的研究注重大别山红色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005年,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三级党史部门联合开展专题研究,提出了‘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12]。至此,可以看出鄂豫皖三省乃至全国对“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更深层次,从自发到自觉、松散到集中、低层到高层、个别到全面,已经形成了差异化研究下的协同互补,为“大别山精神”的凝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协同联动、向上发掘

  “大别山精神”的研究需要形成协同联动机制,要有更高的站位。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可以看到诸如“红船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岡山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国家和中央的高度认可,在政府层面和学术研究层面都取得了可观的业绩。这些业绩又反过来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建设、经济发展变革、社会治理提升,形成了综合的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效应,真正使革命精神造福革命老区百姓,让老百姓真正获得了实惠。

  2017年党的十九大结束后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委员会成员奔赴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考察,沿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2005年,《光明日报》刊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文中明确提出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3]的“红船精神”,“红船精神”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排头兵,在政治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统筹下,编撰了《初心:重读革命精神》[14],概括了党的历史中的28种革命精神,构建了中国革命精神谱系,史论阐明了革命精神的内涵、价值、意义,为新时代构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首先就来到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敬献花篮,对新县和光山县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调研,强调要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自2014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的步履踏遍了全国各地的红色革命老区,从于都到新县,从金寨到延安,从浙江到甘肃,从长江到黄河,并多次强调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传承红色基因的课题。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我们的阶级本质,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升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必然的需要。传承赓续革命老区精神,说到底也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弘扬优秀品质、助力社会发展,成就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目标,达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标,迈向最高纲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革命精神研究虽然形成了体系,但发展程度是各有不同的。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下设的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有8个基地,分别是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湘潭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嘉兴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020年是陈望道先生翻译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勉励青年同志们,“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15]。复旦大学的革命历史资源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这也是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现代价值,勉励新时代年轻人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大别山精神”的研究中,我们同样需要整合鄂豫皖三省和全国研究资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综合体上发掘资源和能量,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把老区经济发展好,使社会治理紧跟上,把生态文化保护好。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弘扬老区精神,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基本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成为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使老区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16]。五年来,鄂豫皖三省在国家脱贫攻坚目标激励下,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较多支持,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以湖北省为例,自2011年湖北省政府就成立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2012年湖北省委给黄冈提出了“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重要论断和指导方针[12],黄冈市迅速将此融入大别山经济发展规划中去。作为办在革命老区的黄冈师范学院,也在2009年立项建设了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紧密结合产出了一批专著、论文和影视作品。河南信阳市更是明确提炼了河南版“大别山精神”;安徽金寨和六安则举办了关于“大别山精神”各类研讨和表述征集活动,凝练了安徽版的“大别山精神”。协同联动、向上发掘,是未来“大别山精神”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融入基因、守正创新

  在塑造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进程中,把红色基因凝练好、传承好是最大的课题,做好革命精神核心要义的阐释,守正创新、革故鼎新、开拓创新。无论是“红船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大别山精神”,研究发掘其当代价值是赓续承继,开拓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原南京军区机关时指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每一个革命老区,他非常关心红色革命老区的老百姓生活好不好,有没有尽早脱贫;革命老区的面貌,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革命传统有没有在新时代更好传承下来,形式有没有创新等。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物质条件变化而不断进化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并不是革命家,而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以后成为思想家与革命家;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早已闡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7]。红色基因追溯其本源,是为了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结果。红色基因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探寻救亡图存道路中逐步产生的,红色基因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而赓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站位而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守正,守住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核。有人不明白为什么革命文化又称之为红色文化,其实红色来源是自马克思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时,就带有的红色基底色。苏联的国旗和党旗本身就是以红色为基底色的,上溯至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法国工人阶级也曾以红色作为革命的象征。红色所带有的鲜艳色彩被赋予了牺牲、革命、热烈、胜利、喜庆等丰厚涵义,也在实践中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不解之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发展壮大是在五四运动中后期。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正处于思索中国未来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无异于黑暗中的光明,与众多社会思潮不一样,马克思主义很快在中国被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并接受,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革命无疑受到了苏联的影响,同时更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偏向,新中国成立时国旗选择了红色为基底色,中国共产党党旗也以红色为基底色。我们所说的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核,包涵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核。任何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方向的理论与实践都不能归纳入红色基因的范畴,红色基因是有特定轨道的。

  创新,拓展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基因想要生存下去,都会面临需要与时俱进创新的严峻考验,如何融入新时代同样是红色基因的深刻挑战。在物质条件充分涌流的当今,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怎样讲好新时代的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把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坚定信仰、不胜不休的红色故事延续下去,把敢于创业、勇于奋斗、克服困难、力争上游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传递后人,都是红色基因赓续的历史必然与需要。红色基因传承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唯有“活起来”才能“火起来”,唯有寻求与新时代的对话,找到获得青年人拥簇的契机,才会展现出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赓续红色基因,既需要守正又需要创新,必须首先厘清二者的辩证关系。仅仅守正是不足以让红色基因延续下去,仅仅创新而忽视了守正的内核就会偏离正确的航向。因此,需要在赓续传统、开拓创新中守正创新。

  综上所述,当前“大别山精神”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发展关键期和转折期,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心底的期盼。在“大别山精神”研究中,鄂豫皖三省要发挥领头雁作用,构建高度凝练的表述体系机制、差异互补共同研究机制、协同联动向上发掘机制、融入红色基因守正创新机制等制度体系,重点从革命老区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方向进行学术研究,重视问题意识在“大别山精神”研究中的优先作用,把脱贫攻坚、老区发展、精神传承有机统一起来,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大局。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到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国迈向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坚实稳定,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强国,要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把蕴含红色基因的以“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传承弘扬好,在守正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顺应新时代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国胜.大别山精神综述[J].党史天地,2007,(12).

  [2] 袁继道.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比较研究[J].世纪桥,2012,(17).

  [3] 刘利.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J].学习月刊,2014,(20).

  [4] 刘晖,侯远长.大别山精神:内容特征及传承[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1).

  [5] 乔新江.“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J].百年潮,2016,(8).

  [6] 吴昊.大别山精神的哲学理念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10).

  [7] 程昌文.当前关于大别山精神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向[J].皖西学院学报,2017,(3).

  [8] 石仲泉.“大别山精神”刍议[J].苏区研究,2017,(4).

  [9] 方城.大别山精神简论:朴诚勇毅 不胜不休[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2).

  [10] 王立兵.大别山精神凝练的方法论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0,(2).

  [11] 汪季石,陈军.“大别山精神”研究现状综述[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0,(2).

  [12] 鄭兴刚,曾祥明.大别山精神研究现状与思考[J].苏区研究,2019,(4).

  [13]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

  [14] 王炳林.初心:重读革命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5] 习近平.习近平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EB/OL].新华网,2020-06-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6/30/c_1126176482.htm.

  [16]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批复[EB/OL].中国政府网,2015-06-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05/content_9823.htm.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大别山精神”研究一体化机制建构的思考》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大别山精神”研究一体化机制建构的思考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44034

相关内容推荐
土木工程2区sci期刊推荐9本
A类核心学术论文难发吗
教师职称专著对第一作者单位有要求吗
博士出书的最佳时间,理清3个环节,出版会及时
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SSCI期刊推荐6本
南大核心期刊难发吗?为什么难发,怎么才能更好发
职称评审出版专著有哪些优势?超重要的4点分享给大家
7本振动控制领域的SCI期刊推荐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