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15浏览:111次
[摘 要]社区是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环境系统。本研究探讨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有效增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感与自我效能感,持续优化社区服务路径并构建完善的社区老年心理服务体系。通过查阅中国知网、Webof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以“积极老龄化”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为关键词,检索2013年1月—2020年12月相关研究论文,发现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对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路径的研究尚有欠缺,存在国家支持力度不够、社区服务水平有限以及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等问题,据此提出拓展服务、三方参与和双重保障等方法,以优化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路径并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路径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在国内学术期刊界率先开设跨学科新锐研究专栏“数字人文:观其大较”,目前已刊发6期、19篇文章。此专栏由姜文涛(浙江大学)和戴安德(Anatoly Detwyler,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担任学术主持人,围绕数字人文文学文化研究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亟需解决的人口问题。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http://www.stats.gov.cn/tjst/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4.html.。随着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空巢、留守、失能、高龄与患疾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及心理功能老化所引发的焦虑、孤独、抑郁与疑病等心理健康问题愈加普遍。而在以往的传统老龄化视域下,社区并未充分重视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存在心理服务项目缺失、服务流程不完善等问题。随着积极老龄化理论的提出,社区逐渐正视并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始探索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路径,但在具体的服务体系构建与实务操作层面还存在较大漏洞。因此,如何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发挥社区在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作用,持续优化服务路径,推进社区老年心理服务队伍建设,构建社区老年心理服务体系,成为老年心理健康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对于提高社区心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已有研究文献成果看,社区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涵盖五个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提供陪伴与沟通,交流与倾听,安抚与疏导,识别与防范心理问题等服务,但目前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路径尚待开发
邢学亮、汪莹:《老年心理问题与社区老年心理服务》,《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1期。。
(一)国家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尽管我国现已开始正视老年心理健康问题,且发布有关政策,然而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很不健全,支撑保障不力问题突出,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导方案。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依旧受具体政策约束,进展格外缓慢。其次,资金投入不足也限制了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服务的发展。政府资金投入在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十分匮乏,而更多侧重于对公共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政府也未对社区服务提供优惠政策或调动福利性资源来重点支持这一高需求领域。致使社区无力为老年人提供全面、周密、高效与一体化的服务。
(二)社区服务水平亟需提升
首先,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设施供应欠缺,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速度快,人们对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服务设施存在着配套功能不齐全,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问题,但新的服务设施还未建立健全,建设速度缓慢;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的前提条件下,社区老年服务设施的数量与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其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现有的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以心理卫生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为主要内容,但系统与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还需涵盖更宽泛的服务范畴
刘敏岚、邓荟:《社区心理服务:一种社会精细化治理的路径》,《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如提供心理评估、咨询、疏导等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避免心理疾病的形成。心理服务形式多是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服务效率较低,社区人力资本投入量大。再次,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社区服务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同时,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不熟悉,无法按照老年人的现实需要调整服务项目与方式,导致社区心理服务的整体质量不高。
二、兩种视域下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认知差异
(一)传统老龄化视域下对老年人的歧视与偏见
传统老龄化理论倾向于将老龄化视为人的生理和心理不可避免的衰减与退化,是自然化的生命历程。传统的老龄化研究把与老龄化相关的机能减退作为研究重心,把“风烛残年”“与时代脱节”“既废又病”等词汇作为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Greenberg等学者认为,“当我们对老年人的知识、信念和能力抱以消极的看法时,就会导致老年歧视”
GreenbergJ,SchimelJ,MartensA,Ageism:StereoypingandPrejudiceAgainstOlderPeople,Cambridge,MA:MITPress,2002,pp.3-26.。这种对老年人的负面形象塑造,就带有较强的歧视与偏见,往往会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致使老年人遭受社会排挤或被边缘化。传统老龄化视角把老年人看成需要被关心与照料的群体,过度重视老年人的健康程度与生活安适度,把老年人的需求单纯地归于“老有所养”的物质性需求,而并未充分重视与满足老年人“老有所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未去发掘老年人所具备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不仅使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还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给他们带来更多负面情绪和负面评价,对老年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数据显示,我国16.11%-35.90%的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4.9%-11.51%出现焦虑症状,25.9%-59.2%出现疑病倾向
傅宏、陈庆荣、王港:《老龄化社会心理问题研究和心理服务实践——以江苏为例》,《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第2期。,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情况不容乐观。
(二)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与老龄化进程加速,传统老龄化视角给老年学研究带来的困境与问题日益突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以老年的积极维度为焦点的研究增多,学者们渐渐开始转变传统的观点或看法,以更客观的角度去审视老龄化问题
姚进忠、潘静文:《积极老龄化:社区为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行动研究》,《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年第3期。。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内外学者曾提出了“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这三个理论观点
刘素素:《正向老龄化视野下的社区老年人研究、理论与实证》,《老龄科学研究》2017年第2期。。这些理论的产生推动老龄化研究由“传统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的转变,为“积极老龄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联合国在2002年举办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及政策框架。世界卫生组织在《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报告中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制尽可能发挥至最大效应的过程。”
熊必俊:《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老龄问题研究》2003年第1期。积极老龄化理论着重提出老年人应积极且持续地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和需求介入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各项事宜中,激励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毕生积攒的物质、精神与社会资本,保持身心健康,增添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同时,社会也应致力于为老年人健全各类平台,以积极视角对待老龄化进程。
“健康、参与、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健康”是其强调的首要内涵。它要求老年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这三个层面处于良好状态。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与心理功能的老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当受到关注和重视。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会导致身体器官的停滞与退化,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则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快新陈代谢,延缓精神衰弱和身体衰老。在积极老龄化的进程中,应实时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与发展趋势,建立社区综合性服务机制,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参与”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前提条件,需要在就业、健康、教育、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政策等的支持与配合下,使老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基本人权、需要、能力和爱好,凭借丰富的知识、经验及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从而为社会或社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贡献并实现自我价值
刘双双、吴慧红:《心理学视角下我国积极老龄化研究进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12期。。老年人达到退休年龄,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便从工作中完全脱离出来,日常活动区域和交际范围骤然紧缩,社会支持感减弱,易形成孤独、挫败与无用感,从而导致老年心理健康问题。而社区参与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心理落差,通过参与社区各种文体活动和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丰富其晚年生活,还能强化其存在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因此,社区应积极为老年人搭建社区参与和互动平台,提供社区参与机会,以加强其心理健康程度。“保障”是落实积极老龄化的必然要求。老年人在无法自理或无法保护自己的境况下,需保障其安全、照护与尊严
宋全成、崔瑞宁:《人口高速老龄化的理论应对——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社区要建立职业化的老年保障队伍,健全社区支持与保障机制,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权利与多元需求,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三、积极老龄化视域下优化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路径
本研究根据积极老龄化“健康、参与、保障”的三大支柱,结合我国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化路径。如图1所示。
(一)摸清基本信息,优化拓展服务
首先,社区工作人员应以社区为本,充分发挥社区的主体作用,以社区为提供服务的基础场所与基本单元,全面调查了解社区内老年人的基本状况,并对老年心理服务设施及文娱活动平台进行数量统计。通过全方位的摸底普查,收集社区内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收入、婚姻、家庭等数据,对普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结果量化,从而全面掌握社区内老年人的年龄与性别结构。总结社区现有心理服务形式、服务质量与服务成效,为制定切实有效的服务计划与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
其次,对现有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欠缺进行改善优化。第一,弱化硬性服务指标,强化柔性服务效果。社区工作人员在落实心理健康服务时,为实现良好的服务效果,应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做到有始有终、循序渐进地推进服务项目。并在服务过程中始终运用专业评估方法及时改善服务方案,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而非仅仅为了达成服务计划中的硬性服务指标。第二,落实以需求为核心的服务原则,组织并规范社区内兴趣活动平台。老年人主动且踊跃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主题比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精神文化需求及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对社区内老年人的摸底普查,在兴趣爱好发展层面上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社区工作人员改善单一、片面与刻板的服务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强化专业能力,在老年人兴趣培养上提供多形式、宽领域、广角度的专业服务。并对无组织、无规则、自发性的文体活动加以引导和建设,使老年人能够以小组的形式互相接触、交流及展出,实现其提高能力与自我增值的要求。
最后,在现有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上拓展服务外延,使老年人获得更贴心便捷的服务体验。現有的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大多由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忽略了老年人与朋辈交流互助的欲望,只有通过拓展服务才能减轻其内心的孤独感,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第一,在探访老年人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掘出有志愿互助意向和有开展个案服务需求的老年人,组织并引导他们建立互相信任与支持的情感联结,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初步心理疏导工作,并逐渐确立专业关系,实行更细致化的精确服务
王小凤:《可能心理学视角下城市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年第24期。。第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也可为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拓展提供帮助。通过购买专业心理护理的方式,给社区老年人提供对心理问题的干预、诊治及追踪服务。第三,社区可委托养老机构来扩大服务规模、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以及培训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开发出更多心理护理与保健等服务项目。
(二)建立“健康”档案,分类提供服务
首先,积极老龄化视野中的“健康”在社区老年心理健康领域主要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区工作人员需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实际心理健康程度。可以通过入户探访、电话访谈、书信咨询、发放《老年心理健康量表》等方式在社区内开展全面性的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使用恰当的评估工具评估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精确掌握社区中老年人的心理现状及心理服务需求,识别不健康心理行为问题。基于调查数据建立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档案,为建设社区老年心理服务支持系统提供依据
张林:《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年第10期。。
其次,根据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档案,立足于老年人实际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客观需求,将社区内老年群体划分为普通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患疾老人这四个类别。由于老年人数众多且身心状况各异,现实情况复杂,各个类别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呈现显著性差异。因此需按照不同类别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开展心理方面的品质培养及沟通开导工作。有针对性地锁定部分隐患群体,着重做好心理疏导,科学评估与追踪其心理健康状况。普通老人为低龄与中龄老人群体中身体无重大疾病且婚姻、家庭无变故的老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较高,易对生活产生满足感和充实感,在家庭和社会中享受着较高地位,从而在适应、自我和情绪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由于缺少亲情的慰藉,普遍孤独感水平较高,常出现寂寞、孤独、落寞等消极心态,可能会诱发心理疾病。高龄老人是指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能力的衰退与心态变化十分显著,易出现焦虑、失落、衰老感等不良情绪,进而形成心理问题。患疾老人多是身体患有慢性疾病或重大疾病,因衰老和健康丧失引发的压力与恐慌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加重了其无助、焦虑不安等情绪。
最后,由于不同类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各异,因此社区工作人员需制定专项服务方案,提供专属化的分类服务,采取综合性和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措施来预防与解决老年人的不良心态与问题行为。例如,认知能力的自然衰退和社会支持不良对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针对高龄老人的这种情况,社区可通过开展书法、绘画、棋牌活动及心理健康讲座来提高高龄老人的心理性、社会性及躯体性的应激程度,达到增强其社会认同感与社会支持感的目的,便可在很大程度上减缓高龄老人的失落、孤独等消极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三方共同“參与”,助力健康服务
积极老龄化中的“参与”包含社区、政府和医疗机构参与三个层面,以社区参与为主,政府和医疗机构参与为辅。通过三方的共同参与为社区老人搭建心理援助平台来加强对心理和心态的调适与疏导。
首先,在社区参与层面,建立“两室两中心”老年人心理援助体系。一是建立老年谈心室。配备受过专业培训且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保健与普及教育服务。帮助其解除思想疑虑,深化心理健康认识,培养自我调控能力。二是建立老年学习室,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充分满足其接受高等教育、紧跟时代新形势的需要。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年人找到自身的存在感与归属感,增强社区参与的动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还有利于充实其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乐观向上的氛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三是建立老年兴趣活动中心。老年人踊跃参与社区举办的各类比赛能够有效舒缓消极情绪并提高社区参与的主动性。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与支持下,通过举办唱歌、舞蹈、棋牌、书画等文体活动,能够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动力。四是建立老年志愿服务中心。招募甄选社区内的热心老人,组建老年志愿者队伍,满足有轻微心理问题的老人在生活中形成焦虑、压抑等情绪而渴望倾诉、宣泄、交流和安抚的需求;减轻其孤独感与无助感,控制心理疾病的恶化,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在政府参与层面,要加强政府领导,健全与完善社区老年心理健康制度保障和服务体系。一是政府开展有关社区老年心理健康及服务的重点调研课题研究工作和学术研讨,为社区更好地提供专业服务给予对策建议。二是政府制定老年心理服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出台详细的政策法规。国家针对这一领域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提供财政资金与优惠政策来提高支持保障力度。三是加速建设“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系统。将国家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操作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从宏观层面准确把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总体发展态势,还可以在微观层面给予老年人适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引领该行业的专业化发展。
最后,在医疗机构参与层面,要加强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沟通交流,确保有效落实社区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面对社区,深入每个罹患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医学干预和心理康复支持,并持续追踪其心理发展动态,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其心理健康。
(四)做好两个“保障”,确保健康水平
积极老龄化中的“保障”主要包括自我保障与社会保障两个层面。通过老年人对自我心理的调控以及社区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以保障老年人的安全、照料与尊严。
在自我保障层面,一是老年人需学会情绪管理及调控方法。不良情绪会引起身体各项指标的异常及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和积极有为的健康心态,能促使身体机能处于稳定且相互协调的状态。二是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和生死观,认识到死亡是正常的自然规律,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充实的自身生活来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三是遵循自身机体机能规律,注意日常的饮食起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只有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生物节奏与精神节奏的破坏,才能有效摆脱各种心理疾病的困扰。
在社会保障层面。第一,社区可以在一定程度内与社会养老机构进行合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向社区老人提供定时定点的专业诊疗,帮助社区构建一个可以同时实现心理护理和康复的服务环境,从而形成长久合作机制。第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幸福感与孤独感具有重大影响,其中,家庭、邻里及朋辈群体对老年人心理的支持与慰藉效果突出
陶裕春、申昱:《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3期。。因此,在完善社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时,需要着重探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三类群体的积极作用。社区工作人员需积极与该群体取得联系,建立双向互动模式,促进该群体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了解。第三,社区还需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全社会对积极老龄化工作的紧要性和关键性认识。开发并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发挥各类传播媒介的作用,针对社会中不同的对象采取恰当的宣传手段,引导社会大众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良性运转,为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保障。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以及传统老龄化视角下对老年人需求的刻板印象,不仅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压力,同时也给社会治理与稳定发展带来挑战。社区是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场域,但服务的内容与路径仍是亟需研究的课题。运用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为有心理疾病老年患者的社区康复提供可操作化的运行机制,能够有效实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社区服务的路径优化。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路径优化研究》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路径优化研究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