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1-09-14浏览:62次
摘要:本文首先从城市发展的现状出发,阐明中小型城市空间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接着本文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环境、社会、资源以及技术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小型城市发展内容,最后本文重点对中小型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城市生态化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中小型城市;可持续性;生态化
1. 引言
城市空间是城市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一个城市而言,城市空间发展不仅表现为城市总体规模扩大,而且在地域空间上则表现出中心区的集聚或外缘的扩散。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总体布局,影响到城市各种功能的发挥、城市与其周围腹地联系的便捷程度、交通线路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以及关系到城市产业布局、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再开发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中小型城市发展和变化速度是最快的,另一方面中小型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使其城市空间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引发了诸多的城市问题,中小型城市空间发展跟城市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之间的冲突己日益明显,严重阻碍了城市运行效率的提高。因此,对中小型城市空间可持续性进行探讨非常有实用价值。
2. 中小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分析
中小型城市作为一个系统,同样的是以人为主体,有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科技等要素构成的整体。各个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例如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动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社会稳定发展,而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产生了生活方式的变革,又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新科技的产生,而科技的进步会促进经济发展。总体来说中小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建设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①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崛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城市从产生伊始就带有经济的特性,城市经济自城市诞生之日起便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对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②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赖以存在的物质承载基础和客观条件,是城市的载体。城市经济进行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无不取自于生态系统,从长期看,城市经济建设的调整增长势必导致生态环境的超负荷运行,这种超负荷运行下的生态环境最终会抑制经济建设发展的势头。因此城市经济建设必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生存。③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的物质载体,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城市社会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是城市人口、婚姻、家庭、社区建设、就业、思想道德、法制治安和贫困的总和。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促进社会生活向文明、公正、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并不断的适应人们日益提高的开放性的社会生活需求。④城市资源可持续发展。城市是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高度集中的场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再是动力资源。城市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规划中要协调古城与新区的关系通过规划既要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历史性的网络系统,便于人们对历史文化渊源的认识和理解;又要在承袭历史名胜的同时创造新的城市环境。⑤城市技术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己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城市技术可持续发展是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水平提供的源泉,一个城市虽说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其技术水平,但是如果对外来的技术不加以消化和吸收从而最终成为自己的东西的话,那么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暂时的,不是持久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形成新的技术,技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3. 生态化的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建设策略
基于以上对中小城市空间可持续性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基础是生态化城市空间建设。从生态角度来说,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就是探求如何科学,合理地创造和组织城市空间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包括量和质两方面的)。所谓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统一。为迎接未来城市发展的挑战,必须建设生态化城市空间。中小型城市生态化城市空间发展主要应该注重城市体系、生产系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建设开放的城市本身,是以其周围地区为依托,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网络体系,这个体系又必须参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流通与循环,故而又是开放的。在考虑到以上综合因素,本文现归纳中小型城市生态化的可持续建设策略重点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建设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化城市空间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把自然融入城市空间当中,为人类创造一个理想的活动环境。城市内有足够的园林绿地、开放公园等,且环境质量高,采用生态建筑,以构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应作到以下几点。首先,作好景观生态规划,建设一个生态合理的城市环境。其次,作好环境综合规划。最后,广泛采用生态建筑技术。②必须尊重特定的自然环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定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和发展,首先应该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从各级政府到每一个建筑工作者都应当建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思想,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如果野蛮掠夺自然资源,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导致人和自然对立,生态失衡,最终受到自然界惩罚的将是人类自己。所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建设中小型生态城市的首要任务。③创造良好的水面系统。维护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河流是地球上唯一连续的自然景观元素,也是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结元素。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又不惜工本拦河筑坝,以求提高水位、美化城市—此举有许多弊端。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自然的动人之态。其它对待河流之态度包括盖之、填之和断之,则更不可取。治河之道在于治污,而非改造河道。④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湿地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如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面积逐渐变小,在一些地区已经趋于消失。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4. 结束语
中小型城市空间目前的重点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城市所采用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因此,对于中小型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建设措施不只是作为一种具体项目的应对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时空效应的运动模式,只有通过建立研究—实践—研究的循环模式,实现建设过程自身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强.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空间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郑宜珍.自组织与自组织城市[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万勇,王玲慧.自组织理论与现代城市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6(1):7-13.
[4]顾朝林,张京祥等.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5]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中小型城市空间可持续性发展的探讨》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小型城市空间可持续性发展的探讨
上一篇: 中国城乡差别状况与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下一篇:浅谈中小城市道路绿化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