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国际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1-11-11浏览:128次
摘要: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为将之道”所包含的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昭示着它们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做人之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故将素质教育寓于每一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失为一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为将之道”;“做人之本”;素质教育论文
几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历史,造就了无数英雄志士;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蕴含了无比深邃的思想精华。而其中因“史传浩穰,兵事居半”占据了相当地位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别是历代著名军事思想家提出的“为将之道”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做人之本”,正越来越受到当代军事教育者的重视,亦日益成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一、“学会做人”乃当今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多少曾有过远大抱负的志士仁人,在利欲的诱惑下忘掉了自我,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甚至变节投降,成为千古罪人。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民族经济得到迅速增长的今天,在举国上下迈步跨入21世纪,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新时代,作为一个“经济人”,芸芸众生中又有多少能不被物质需求所驱使,固守着自身那一份难能可贵的清廉?新时代的“浮夸风”、“造假风”、“攀比风”一哄而起,从社会蔓延到了原先纯净的大学校园,于是这一片净土亦不如往昔,莘莘学子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金钱的诱惑、物欲的冲击,灵魂深处的天平发生了倾斜,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等一句句足以引起理性思考的问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下的一些非常规操作:为了毕业不昔花重金聘请“枪手”代考英语四级、六级;因为急功近利、不甘人后竟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并坦然署上自己的大名;为了找一份工作竟绞尽脑汁粉饰自己、“膨胀”地包装自己,蒙骗用人单位……如此这般,完全背离了当今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宗旨。有识之士忍不住痛心疾首,大声高呼:“救救他们吧!”一时间,旨在提高每个大学生自身素质从而改变这种不正常现状的文化素质教育成为各普通高校在加强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倡导的又一思想教育主流论文。
1999年6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其目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着这一育人宗旨,各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文化素质教育课、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诚然,这些举措对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实施素质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倘若能在学生所学的每一门功课中挖掘出相应的素质教育内涵,让他们在几年的求学生涯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灵魂的触动、人生的觉悟,不难想象,经过这样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综合素质应当是较为牢固的,足以影响其一生。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在其步入社会之前,应完成对自己的全方位改造:既要掌握全面而专业的知识,又要学会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学会做人”乃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笔者以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为将之道”似可成为学生学习做人的标准之一论文。
二、“为将之道”与“做人之本”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历代史籍所辑录的兵书多达3380部,23503卷,而目前尚存的兵书多达2308部,18567卷。[1](p.57)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反省中,李泽厚先生着重强调:“中国四大文化(兵、农、医、艺)与培育中国智慧形式有关系”。[2](p.1)其中,如何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将帅,真正担纲“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的历史使命,众多的军事家、思想家都提出了类似的见解,而这与教育当代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时一位优秀的将帅,是国君的辅佐,与国家兴盛衰败有着密切的关系:“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3](p.47)而当代大学生,更是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希望。两者虽属于不同的培养对象,对古代将帅而言是“为将之道”,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做人之本”,但培养的宗旨和目的却是一致的,即都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世的前提———才智无论是姜太公的“五材”,还是孙武的“五德”,抑或是诸葛亮的“将材有九”,无不认为一名优秀的将帅必须具有智者的风范,在相当程度上,两军对垒,“较形与势不如较将之智能”。[2](p.248)而将之智能,是其能统率军队作战并取得胜利的基本素质。诸葛亮认为,“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2](p.240)《管子》中则提出:“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圜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2](p.249)由此可见,一名有才智的将帅必是一集作战、指挥、韬略于一身之人。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当代大学生,要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复杂社会中立足生存,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实验技能。这就要求他们在四到五年的本科学习期间勤奋刻苦、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功课,掌握课程的精义,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将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与时展的趋势相结合,要能运筹帷幄,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时刻把握所学知识的时代脉搏,与时俱进。这既是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位高素质人才的首要内涵论文。
(二)存世的根本———诚信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查斯特菲尔德勋爵曾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写道:“违背诺言是一种愚蠢、有损名誉和不道德的行为”,因为“诚实乃宗教和道德的第一要义,不诚实的人,连上帝也会抛弃他”。[4](p.13)人生在世,诚信乃根本原则。一个不守信义、不讲信用的人,很难说会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古代的军事家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孙武指出,将帅要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众,“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1](p.230)《六韬》中也提到:“将有五材”,“勇、智、仁、信、忠也”,“信则不欺”。[5](p.323)当今社会,尤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诚信作为普通公民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之一,已成为一个人存世的根本。对于大学生而言,诚信应与才智一样受到高度的重视与培养,如果说才智是教给人生存的本领,那么诚信则会赋予人成功的希望。一个讲诚信的人,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会不断地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公众的价值标准,会不断地冲击“止於至善”的最高境界。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以此为自己的存世之本,那么我们将会看到一个纯净的校园,一片由知识和诚信浇灌的鲜花所覆盖的净土,虚假、浮夸、剽窃等等诸多不良的行为就会离我们远去。一个讲诚信的民族,是真正有希望的民族论文。
(三)处世之道———宽容宽容不是一味地放纵,而是用一颗仁慈之心去爱别人,用一颗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人。古代军事思想家强调将帅对待下属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如孙武所言:“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1](p.183)将帅要关心士卒疾苦,“尽拊遁之道。饥寒困乏,如以身尝,疾病医药,亲临诊视,……三军未食,将不先炊,三军未次,将不先幕,军井未成,将不先饮,……以父母之心,行将帅之事,则三军欣从,万众咸悦”。[2](p.265-266)如此宽厚仁爱之举,当成为中华民族每一位后人的必备美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与合作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在调整好自身的素养之后,就要设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一份宽容,一份爱心。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给予别人更多的关注。对别人更多关注具有无穷的魔力”。[4](p.40)拥有一份宽容,实际上就等于拥有了双份的理解,获得了多份的友谊。这个世界将会因宽容而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四)胜敌之方———勇气古往今来,在激烈残酷、复杂多变的战争中,将帅必须具有大无畏的气概,英勇果敢的作风,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正如杜牧在给《孙子兵法》作注时所描绘的:“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1](p.230)“非勇不可以决谋合战”。[2](p.241)只有这样的将帅,才能带出部队的好作风,作战时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动如雷震”,[1](p.150)从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勇敢、勇气不仅是古代将帅必须具备的品质,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法宝。就象被誉为“西方兵学鼻祖”的克劳塞维茨所言,“胆量这一促使人们在精神上战胜极大危险的可贵力量,在战争中应看成是一种独特的有效要素。对军人来说,胆量好比是使武器锋利和发光的真正的钢,是真正的创造性的力量”。[6](p.66)在中华民族跨入21世纪的征途上,在不断改革、不断探索的发展进程中,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顺和失败;人们要创新,同样也会出现一次次的波折和动摇,这时必须具备打破传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胆量,百折不挠,挑战自我,挑战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成功与喜悦。“为将之道”还包括其它诸多方面的因素,一名优秀的将帅,是这些诸多因素的综合体,而并非仅仅擅长于某一方面。“智周万物而不殆,曲成万物而不遗”。如若能以这样全面的、高标准的要求对待自己,检查督促自己,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广阔视野、全局胸怀、文武兼备、智能双全的“通才”论文。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综上仅仅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为将之道”的素质教育内涵进行了初步解剖,分析了其与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做人之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实,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作为一庞大的思想体系,其蕴含的素质教育内涵远远不止于此。现列举如下:
(一)树立全局观念战争是关乎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法制等众多要素的庞大系统工程,故自古以来就有“天势、地势、人势”之说,“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有清明,五星合度,慧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得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2](p.2)。而且古代兵家将此三者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全面而非单一的,综合而非支离的,强调总体谋划、宏观决策、综合分析、统筹调度,才能克敌制胜,而不仅仅局限于战役部署、战术技巧等细节,“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1](p.130)这种思想体现在个人的素质修养中,就是要培养一种全局观念,树立一种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的精神。现代社会逐渐整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小到同学之间,同事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中,只有从全局出发,将个体的“小我”与集体的“大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因素,才能圆满地解决问题,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当中,既要培养自身条件极为优秀的“尖才”,也要培养能将大多数同学团结起来一道前进的“优才”。
(二)唯“道”不唯上的精神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提出了很多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指挥打仗应该遵循战争的客观实际,按战争规律办事,而不应从个人的意志和好恶出发。据此,将帅应有唯“道”而不唯上的思想,只有具备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高尚品格,才能象孙武所言的“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1](p.182)这就要求优秀的将帅要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遇到挫折、出现差错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大智不彰,大功不扬;见功不争,遇过不诿,甘做无名英雄。作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大学生,在学习知识、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更应具备这种唯“道”不唯上的精神,要敢于怀疑,勇于向书本挑战,勇于向权威挑战。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执着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才有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才会有布鲁诺为科学而献身的壮举。而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的今天,在物质需求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要真正做到唯“道”不唯上,则需要一种为追求真理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更需要一种能正视现实,担纲责任的勇气和力量。
(三)辩证的思维方式古典军事学,是中国传统辩证法体现得最透彻、最精粹的学科领域,“它的重点在揭示对立项双方的补充、渗透和运动以取得事物或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而不在强调要概念或事物的斗争成毁或不可相容”。[7](p.304)军事思想家们用一些看似简单的概念向后人揭示了深刻的辩证思想。例如《孙子兵法》中多次出现的敌我、攻守、胜负、迂直、强弱、勇怯、治乱、奇正、虚实、众寡、分合、专分、久速、利害、贵贱、上下、死生、刚柔、深浅、轻重等等无不证实了辩证思维对作战的重要影响。孙武提出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思想,更是为后人所发扬光大。毛泽东同志称之为科学的真理,揭示出了战争内部所蕴含的一种必然规律。“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8](p.279)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倘若能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将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物的相对性原理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正向思考,又要反向思考,有时还需要发展创造性的反常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样往往会出奇制胜。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将它贯穿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始终,从娃娃抓起,从自身做起,才会结出丰硕的成果,中华民族的未来才会有更大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刘春志,刘思起•《孙子兵法》教本[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
[2]刘晓明•兵家韬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
[4]查斯特菲尔德•查斯特菲尔德勋爵给儿子的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中国军事史》编写组•武经七书注译[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6]刘庆•西方军事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关于透析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素质教育内涵论文》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关于透析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素质教育内涵论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