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美术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11-18浏览:223次
摘要:我们的先民创造了陶器和陶画,进而使这种绘画艺术发展成为独具民族风格的中美术学国画。陶进化为瓷后,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中美术学国画的表现效果又再现于瓷上。在瓷器承接中美术学国画的过程中,“新安画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全国各地的美术学国画家,对以瓷器为载体来展示中美术学国画的热情长盛不衰,并使其达到了完美的程度。瓷器的可塑性和耐久性等特点,使艺术的生命得以永存,这是众多艺术家为之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也是陶瓷艺术为广大爱好者青睐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美术学国画,陶瓷论文,艺术论文
在陶发展史中,瓷是陶的进化产物。中国最早的陶器产于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一4000年前),分黑陶、白陶和彩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在远古时期的先民,也莫过于此。因此,当人们生产出具有实用价值的陶器时,并没有忘记在上面饰以图案,从而使陶制品同时具有实用和欣赏的双重价值。这种陶器图案和岩画、帛画等,被学术界认定为是中美术学国画的雏形,今天的美术学国画,就是由这种雏形图案演变而成的论文。
由此看来,陶瓷与美术学国画从新石器时代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时至今日,仍然是难舍难分。
1、中美术学国画概念论文
陶画和岩画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美术学国画,至汉代纸张发明后,画家用笔、墨和中美术学国画颜料在帛和纸上绘画,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中美术学国画论文。
1.1、中美术学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通常被称之为丹青。它是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纸、砚为工具,以帛或宣纸为载体,按照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理念和表达方式所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与特色的绘画品种。中美术学国画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画家充分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皴、擦、点、染、勾,浓、淡、干、湿、枯和阴、阳、向、背,虚、实、疏、密以及计白当黑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经营意境。在表现方法上,中美术学国画崇尚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并与文学、书法、篆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格独具。当今,最常见的中美术学国画是宣纸画。根据史籍记载,宣纸最早见于唐乾符年间。那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加之宣纸的出现和诗歌文化的昌盛,文人墨客的纷纷参与,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从而促使了中美术学国画的日渐成熟。所憾因不易保存,故存世者寡论文。
1.2、中美术学国画在题材表现上有诸多门类,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分类法。如宋《宣和画谱》中将其分为十门;南宋《画继》中将其分为八类等。这些分类大多侧重于笔墨技法、主题思想、工具材料、功能与用途以及设色等方面因素。因为这些分类都难以贴切地表达中美术学国画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所以,人们通常还是将中美术学国画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大体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
1.3、中美术学国画的主要流派。在中美术学国画循序渐进的艺河中,由于地广人多、风情各异的原因,在绘画技艺上必然会呈现出各种流派,粗略归纳,有上十个之多。如:有追求流风弥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的“吴门画派”;有艺术上注重抒发心灵、标新立异、不受约束、任情放笔,否则便被视为异端,被世人以"怪"视之的“扬州画派”;有取其优秀的"积墨"、"烘染"等笔墨技法为所长的“京江画派”等等论文。
就绘画创作的风格而言,其主要流派应该有四:一是清代恽南田、徐崇嗣等人以纯没骨法之技,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常州画派”。二是是金农、罗聘、黄慎、闵贞等人以恣肆奇逸的笔墨,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与创造,形成了“扬州画派”。三是清代后期的任熊、任伯年、赵之谦、吴昌硕等,融合勾勒与写意各法,发展了“海上画派”。四是近代画家陈衡格、齐白石和潘天寿等,以高度简炼的笔墨情趣,集中概括,气势雄伟的绘画风格,创立了“岭南画派”,这些画派在中美术学国画发展史上,都起到了继承和创新的典范作用。
纵然中美术学国画繁多流派,他们对中美术学国画的传承和创新,都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其中,对陶瓷艺术影响最深、最大、最广、最久的是“新安画派”论文。
2、瓷器的故乡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商周时期,中国浙北一带便有质地良好的瓷器出现。直到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西方才开始仿制从中国进口的瓷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瓷器的出现,无疑又为中美术学国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载体,使其又多了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
2.1、瓷是陶的升华。如果说,早期的中美术学国画展现在陶瓷上还很不成熟,甚至还很幼稚的话。那它们的完美结合就应该是在瓷器诞生以后了。其典型作品当属元代青花瓷的杰出范例。
用青花料在瓷器上绘画始于唐、宋,彼时的图案虽然也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但表现手法均显简单粗糙,难与中美术学国画同日而语。景德镇元青花瓷的陡然提升,使美术学国画题材在瓷器中的展现达到了令人侧目的程度,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鬼谷子下山》瓷罐。
《鬼谷子下山》是一段出自《战国策》的故事:战国时期,燕、齐交战,齐将孙膑为燕所擒。孙膑师傅鬼谷子——中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闻讯率众人下山营救。画中,鬼谷子端坐在虎豹车中,两步卒手持长矛与一手擎“鬼谷”战旗的纵马将军在车前开道,苏代骑马殿后。那种救人于水火、解人与倒悬的急迫场面跃然瓷上。瓷罐上的图案技法娴熟、主题明了、构图生动、弦外有音。这不再是幼稚的花鸟鱼虫,更不是简单的几何图案在瓷器上的仿影,而是一副有构思、有创意、有技法、有情感,并且人物生动、场面壮观、山水优美、构图完整的中美术学国画论文。
2.2、陶瓷与美术学国画的完美结合当属景德镇“珠山八友”时期。这里不具体谈“珠山八友”其人,只谈“珠山八友”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新安画派”长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渗透性影响,使陶瓷艺术愈加逼近美术学国画的表现效果,从而使陶瓷艺术在原有装饰特色的基础上,又争添了一道新的光环。
景德镇,蕴含“天下咸称景德镇”之谓,素有“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能工巧匠之精华”之誉,呈现“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之势。诸多因素,使景德镇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制瓷中心。
历史上,同时也是因为“官窑、御用”的历史原因,景德镇瓷器多为刻花、划花和印花装饰,镂雕、塑贴兼之论文。
是“新安画派”以中美术学国画的语言方式,直接影响了景德镇陶瓷艺术,进而使瓷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进一步凸显了陶瓷观赏和实用的多重价值论文。
2.3、“新安画派”始于明末清初之际,是中美术学国画著名流派之一,虽与“黄山画派”有脉源关系,但又有别于“黄山画派”之风格,故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
“新安画派”由新安郡(今黄山市)一群遗民画家组成。这群画家十分强调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作品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新安画派”堪称为标准的士人绘画流派,在文人绘画风行的明清时期,“新安画派”可谓是审美境界最高的艺术群体。
“新安画派”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影响的因素很多,若择其要点,无非有三:一、地缘因素。徽州(今黄山市)与景德镇相毗邻,当时交通不便,阊(昌)江水道是徽州人西行的主要途径。在频繁的人员交往中,艺术家也不乏其人。渐江大师就曾二次到过景德镇,并留下真迹。二、传承因素。历史上,景德镇就是一个移民地,徽州人在景德镇经商的人非常多,其中,因主、客观原因,改行从事陶瓷艺术并成效显著者也不乏其人。这些从事陶瓷艺术的徽裔和友人,在“新安画派”长期以“中美术学国画语言”的熏陶下,画作趋向成熟,进而又影响着周围的人。与此循环往复,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三、生计所迫。徽州人一贯以善于经商闻名天下,但他们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的崇尚与追求,同样是为世人所瞩目的。因此,“新安画派”在发展过程中,也长期得到了徽商的资助和扶植。晚清时期,因政局不稳、经济衰退,“新安画派”逐渐失去了资助来源。鉴于徽州人喜爱收藏的特点,“新安画派”干脆到景德镇潜心制作陶瓷艺术,以图贴补日用。
2.4、景德镇的“珠山八友”产生于1928年,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带有学术交流性质的民间艺术团体。起先以“月圆会”形式结社,目的是在一起切磋技艺、作画评理、题诗品词、以会聚友。在其组成人员中,多数人就是深受“新安画派”长期影响和熏陶的徽人后裔。
“珠山八友”现象是“新安画派”长期影响的产物,其八友(未必是八人)画家受“新安画派”浅绛彩领军人程门的影响,开创了陶瓷与美术学国画相互交融的喜人局面。
同样是因为“珠山八友”现象的积极作用,才使中美术学国画艺术和陶瓷艺术得到了相得益彰的组合与发展。
3、陶瓷与美术学国画相交融的绚丽乐章
倘若“新安画派”以美术学国画影响陶瓷并使其完美结合还是局部现象的话,那在当下,这种影响力完全可以用全面渗透、无所不及来形容了,就连西画也有很多人在做艰辛地尝试和探索,且同样取得了较好效果。
3.1、交通便捷使艺术交流变得极为便利。倘若景德镇作为当今陶瓷艺术的天堂不是无可厚非的话;倘若艺术交流的道路仍象当年“新安画派”到景德镇那样艰辛疲奔的话;倘若陶瓷与美术学国画的交融距离还那么鞭长莫及的话;倘若陶瓷艺术品市场不是前所未有地繁荣昌盛的话,那么,陶瓷与美术学国画的亲缘关系也不可能达到今天这样空前的地步。
近几年来,外地各派美术学国画艺术家来景德镇体验陶瓷艺术的比比皆是,有的干脆在景德镇安营扎寨,长期经营。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也以善美术学国画者为荣,有的干脆以瓷代纸来写生、创作。从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陶瓷艺术品看,以美术学国画手法反映生活题材的作品举目可见。即便是徒工出生的匠人,很多人也以临摹的方式将美术学国画克隆到陶瓷上,虽无创作踪迹,效果同样上乘。
3.2、其实,艺术是相通的,各种载体扬长避短地互相渗透与借鉴,最终是既记载、讴歌了生活,又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文化、物质需求,这才是艺术的真谛所在。陶瓷作为承载美术学国画的平台,与宣纸相比却有着它的独特优势,故用其反映美术学国画题材时,能够达到宣纸所达不到的独特效果。反之,宣纸独特的墨韵效果,又是陶瓷所难以完全展现的。所以,陶瓷与美术学国画的结合是完美的,但还不是天衣无缝,两种载体各有千秋,不可取舍由之。
3.3、以宣纸为载体所表现的美术学国画艺术,被誉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以陶瓷为载体来承接美术学国画,是艺术语言的转移和延伸。在观感上虽有异曲同工之美,但在制作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三点:
3.3.1、载体物质不同,表达的方式有差异。在宣纸上表达美术学国画艺术语言,可以皴擦点染一气呵成,同时能够充分展现其墨色效果。而在陶瓷上表达时就必须附以工艺手段,况还难抵宣纸的墨韵色质。但陶瓷的优越之处在于它可以雕刻,有些色料还可以堆积,这就使表达的对象具有宣纸所难表达的立体感,使感观效果更佳。
3.3.2、物理状态不同,构图的技巧有差异。瓷板与宣纸都是平面物体,它在布局谋篇技巧上是互同的。但是,陶瓷器型中最多的,也是适用范围最广的是瓶与罐。这类器型在构图上的技巧十分考究。中美术学国画最讲究的是“气”,“气”从哪里来,往哪里走,这是中美术学国画的气质所在,也是文人画的骨气、情感之使然。由于瓶罐属“球形构图”,所以在“气”的走势处理上,较之于平面构图还是有所差异的,处理不好,会使人“不知所云”。
尤其是陶瓷中的综合装饰,集雕刻书画于一体,使观赏价值大幅提升。更有颜色釉的窑变艺术,被谓之神可欲而不可求,十分难得。
3.3.3、直观效果不同,作者的心态有差异。美术学国画的墨与色是人们所熟知的,而陶瓷中的料和釉,却未必都能熟练掌握。何况,陶瓷艺术是“火”的艺术,陶瓷绘画中所使用的料、釉等,大多都有“窑变”效应,着色和发色之间,较之美术学国画所见即所得有着诸多的未知因素。所以,美术学国画艺术家在作画时可以一蹴而就,陶瓷艺术家在作画时就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综上所述,陶瓷与美术学国画的联姻、交融关系是难舍难分的,究竟是陶器艺术引发了美术学国画艺术的兴起,还是美术学国画艺术促进了陶瓷艺术的新生,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广大艺术家必须在前辈继承、务实、求索、创新精神感召下,使陶瓷与美术学国画艺术的借鉴、交融关系,在我们这一代艺术家手上有一个更巨大、更辉煌的发展,这才是本文所要阐述的观点。
《陶瓷与美术学国画论文》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陶瓷与美术学国画论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