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体育科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2-08-10浏览:36次
【摘要】近些年来,在高等院校中体质较弱学生群体日益庞大,特别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运动性心理障碍,这些都为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带来了极大不便,也阻碍了高校大学生体质的提高。为此,本文首先从大学生体质较弱群体的定义与形成原因出发,对比发现体质较弱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性心理障碍,进而查找成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消除体质较弱学生存在的运动性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校体质较弱群体;运动性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体质较弱群体的定义与形成原因
大学生体质较弱群体的定义包括:一是患有不能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疾病和身体有残障的人群;二是身体患有各种不宜进行体育运动的慢性疾病的人群;三是身体过于肥胖或者基本体育运动素质较差及其他情况的人群。大学生体质较弱群体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受到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自身体育运动意识的缺乏和习惯的缺失。
二、体质较弱学生存在的运动性心理障碍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那些体质较弱学生往往不喜欢体育课,甚至害怕、排斥体育运动,导致运动能力越来越差,身体素质也每况愈下。从体育心理学的角度将,这就是所谓的运动性心理障碍。运动性心理障碍是指个体从事某种体育运动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沮丧、失意的心理状态。
三、体质较弱学生运动性心理障碍的表现
(一)内心的胆怯
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胆怯心理是与某一具体运动环境或某个体育活动项目相对应的,如学习跨栏跑因被栏架绊倒产生对栏架的害怕;学习双杠动作时,由于出现过某种过失或从杠上摔下来,产生对学习该项目的恐惧和厌恶感;足球或篮球比赛中,由于出现过扭脚,害怕受伤,而不去积极拼抢等。
(二)运动动作的表现
体质较弱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一般很容易被察觉到,由于胆怯,从动作上看会出现动作幅度小、不协调、生硬,面部表情也比较紧张。
四、产生运动性心理障碍的原因
体育运动中,产生运动性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动负荷过大
由于体质较弱的学生跟不上体育教学进度,为了完成课时学分,急于求成,运动强度过大,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出现运动性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不仅会影响体能锻炼,严重的会影响身体健康,并且对该项目产生紧张和恐惧情绪。这是造成运动性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心理情绪影响
体质较弱学生的某些不良情绪、情感及个性缺陷等因素也都会导致某种暂时或长久的运动性心理阻碍,例如从小由于身体素质差,造成的厌烦体育运动,害怕自己遭人讥笑,没有很好地调整个人情绪,或者在学习较难的技术动作时一味的害怕受伤而畏缩不前,形成运动性心理障碍。
(三)客观因素的影响
体育活动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受气候、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影响很大。例如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气候宜人,空气新鲜,场地器材布局合理,安全有保证,这种良好的运动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情绪,反之,会抑制锻炼情绪,甚至还可能会引起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诱发运动损伤,最终造成运动性心理障碍。
五、消除体质较弱学生运动性心理障碍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逐步提高体能素质
要把增强基础体能作为消除体质较弱学生运动性心理障碍的首要体育教学方法,侧重于从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性等方面对他们进行体育训练,只有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有完成某些体育动作的基本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
(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在提高体质较弱学生基础体能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十分重要。一是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这种变化规律主要特征是由静止开始逐渐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而后逐渐下降,因此在安排运动负荷时一定要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有利于机体对负荷的逐步承受,以减轻生理上的不适应,从而预防和消除因运动负荷超量或生理上的不适应造成的运动性心理障碍。
(三)适当增加体育游戏
在体育教学课程热身准备阶段可以安排一些运动量小、难度低、效果好的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运动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通过体育游戏逐步培养体质较弱学生的体育兴趣,改变对体育运动认识的偏差,从而想办法来提高自己的体质。
(四)加强心里干预辅导
高校应定期聘请心里咨询师对体质较弱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方面的干预辅导,通过对体质较弱学生进行集中注意力、自我暗示、表象训练等体育运动心理训练方法,使这些学生能尽快树立自信、乐观、坚强、向上的个性和品质。
通过体育教育逐步减少高校体质较弱的学生数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高校要以体质较弱学生往往存在运动性心理障碍这个根本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努力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以求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运动心理障碍,使他们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最终使全民健身计划得到朝气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等.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秀华.近年来我国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李占远.生命呵护下的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
[4]于建业.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R].高校教师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7届).
[5]南平师专学报,2000.(4)
[6]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1.3(1)
[7]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3.8(4):101
[8]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2(4):38
[9]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2:144
[10]王天福.体育教学中落后生的类型及对策研究
《浅析体育教学对高校体质较弱群体运动性心理障碍的影响》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下一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研究与策略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