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8-08-27浏览:35次
旨在揭示企业创新获利过程内部要素的优先级 ,并进一步探索企业的实际独占性机制和开放度如何作用于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绩效 。 以中国本土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 ,以企业的实际独占性机制为研究视角 ,探索了中国管理情境下企业实际独占性机制的表现特征 ,并通过案例研究 ,分析了企业实际独占性机制如何作用于企业的开放式创新 。 所得结论如下 :企业内部技术保密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和顾客锁定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都会产生正向影响 ;企业的开放度和实际独占性机制共同作用于企业的创新绩效。
《南方企业家》宗旨是关注以粤商为核心的南方企业家群体的思想、经营、生活及其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尽管现实中众多企业(如宝洁、西门子和海尔等)借助开放式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但是同样有许多企业对实施开放式创新表现得迟疑不决或未取得预期的理想成效。 例如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尚德”)曾试图通过开放式创新与国外25 家企业组建尚德联盟 ,但是联盟利益的不均衡和无锡尚德创新管理能力的缺失导致毛利率不断下滑 ,2010 年毛利率降至 17. 4% ,无锡尚德继而在2013 年宣布破产[1]。 2011 年南京某化工企业出资 100 万与杭州某高校教授进行合作研发。 然而 ,在合作成果出来后 ,该教授却又将该项研发技术卖给了该化工企业的同行竞争对手 ,导致该化工企业的合作研发投入颗粒无收。 尽管开放式创新能为企业提供异质性知识和互补性创新资源 ,但是众多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发现 ,尽管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网络中可以获得更多异质性的创新资源 但企业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创新成本 ,面临着更高的创新知识泄露的风险。 那么 ,外部创新源究竟对企业创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企业又该如何从外部创新源中获取创新价值? 这些问题已成为企业在开放式创新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也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
1 理论基础
1)开放度对创新的影响 。Chen 等将企业划分为科技驱动型 (science-technology innovation ,STI)企业与经验驱动型(do-ing using innovation DUI 企业 [3], , , ) ,实证测度了企业开放度对上述两类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 。 韵江、马文甲和陈丽进一步探索了网络能力、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交互影响[4] 。 闫春和蔡宁指出 ,创新开放度通过影响创新导向和商业模式进而影响开放式创新绩效[5]。 马文甲和高良谋提出 ,在不同的动态能力下 ,企业的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6]。 也有学者指出 ,开放度可能造成企业内部研、技术溢出和信息泄露风险 ,以及可发能力下降[7][8]能提高协调成本和竞争成本[9],从而对创新产生负 面 影 响 。比 如 , Noordhoff 、 Kyriakopoulos 和Moorman 等认为 ,与客户的合作创新行为也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如用户窃取到研发企业拥有的发明或产品而转变为企业的竞争对手[8]。 Giarratana和 Mariani 指出[10],利用外部知识源使得企业很难实施保密机制 ,并增大了被模仿的风险 。 Lee 等认为 ,企业开放会增加其协调成本和竞争成本 ,从而对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9]。 尽管目前关于开放度对创新的作用和影响机制已有大量研究 ,但是相关研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 ,从权变视角看 ,以往研究更多关注于企业开放度与企业绩效的直接关系 ,少数研究引入权变变量 ,如企业的吸收能力[11]、组织结构[12]、行业特征[13]、情境分离[14]、内部创新激励[15]等 ,分析其调节效应 ,但对如何从创新中获利 ——— 独
占性机制缺乏深入探讨。 其次 ,从研究对象看,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企业(如机器人、生物医药、光学和半导体等行业的企业) ,而对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技术含量、后发企业的开放度研究得相对较少。最后 ,从研究方法看 ,大量研究将专利统计和专利引用作为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 ,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16] 。 企业大量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搜索行为是以非正式方式进行的,而专利数据无法刻画和衡量这种非正式创新搜索行为。因此 ,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情境下 ,更需要利用案例研究对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补充论证。
2)独占性机制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 。关于独占性机制如何影响企业的开放式创新 ,目前理论界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 。 一派学者认为 ,企业的独占性机制对其开放式创新有负面影响 。 例如 ,Jensen 和 Webster 基于澳大利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偏好于内部研发并机密 、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的企业具有更低的开放度[17] 。 Alexy 、Bascavusoglu-moreau 和 Salter 的研究结果表明 ,专利密集型企业在绩效不足的情况下更偏向于封闭式创新[18] 。 另一派学者则认为 ,独占性机制有利于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 ,正式独占性机制对内部知识和技术的保护能够减少外部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使管理者们更有信心面对外部环境[19] 。 尽管已有研究对独占性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论证 ,但是仍然存在以下缺口 :第一 ,关于独占性与开放度间关系的已有研究主要基于单向的影响研究 ,而对实际独占性机制与开放度如何共同影响开放式创新研究得不足;第二 ,已有研究情境大多基于法律 、经济制度高度规范 、完善的发达国家 ,而针对弱知识产权保护的新经济体国家中后发企业的研究有待补充 。 与发达国家相比 ,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在开放式创新中面临更高的创新溢出风险:一是被本地竞争对手窃取 ;二是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共享的核心知识泄露给外部的其他创新伙伴 。 因此 ,在弱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情境下 ,企业如何通过平衡实际独占性机制与开放度来提升创新价值获取能力,是企业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也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
3)实际独占性机制的概念 。
Teece 认为 ,企业对创新的独占性的基本要素包括技术知识的特征、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有效性以及互补性资产的性质[20] 。 Levin 将企业保护和占有创新活动回报的能力称为独占性机制[21] 。独占性机制通常又分为正式独占性机制与非正式独占性机制[22] 。 正式独占性机制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和设计专利权等;非正式独占性机制主要包括领先时间 、行业秘密和复杂性等[22] 。 Amara 、Landry和 T raoré 认为 ,当外部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对知识资产保护的需要时,企业会利用内部组织资源 ,通过实施非正式独占性机制来加强研发独占性[23] 。 此外 ,学者们还认为 ,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较弱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偏向于运用非法律手段保护其研发成果[24-25] 。 保密机制、领先时间、销售和服务努力、学习曲线优势以及互补性的制造能力是有效的独占性机制[26] 。 王雎在分析开放式创新下中国企业的独占性行为的基础上 ,探讨了企业如何从关系性知识产权中获利[27] 。 潘铁和柳卸林通过统计分析指出,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非法律保护手段保护显性知识[25] 。 Ke-upp 、Beckenbauer 和 Gassmann 研究了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识别出五种有效的实际保护专利的实际独占性机制 ——— 技术的复杂性 、实际的保密机制、外部关系、内部关系和教育消费者[28] 。 Zhao[29] 、Keupp 等[28] 以及 Keupp 等[30] 一致认为,在新兴经济体国家 ,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相对较弱 ,企业更偏好于采用非正式的实际独占性机制(de facto appropriability mechanism )来实现知识产权的保护。 尽管众多学者认同企业独占性机制是企业战略行为的内生变量 ,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情境是基于具备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达国家,关注的维度也主要是正式独占性机制 ,如专利、商标、版权和设计专利权等方面。 诸如中国、印度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的新兴经济体的制造型企业的实际独占性机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机理揭示得相对不足。借鉴已有研究 ,本文从实际独占性机制的视角 ,对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进行案例研究 ,并参考 Zhao[29] 和 Keupp[30]的研究 ,本研究对技术保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和顾客锁定等对企业实际独占性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2 研究设计
2. 1 案例选择和数据收集
首先 ,本文通过多渠道(如企业文件、档案记录、管理者采访、直接观察等)采集案例企业的基本信息及其创新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 其次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国内数据库搜集案例企业的相关研究 ,并形成案例研究资料库。最后 ,通过对案例研究资料库进行深度文本分析 ,找出案例研究中引用的具体证据来源 ,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 ,形成案例研究的一系列证据链。
为了保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尽量选取企业内部核心管理层人员进行访谈。 为了保证案例资料的客观性 ,在访谈过程中努力与受访者保持中性的、非评价性的关系,涉及实质内容时不做个人评价。 此外 ,通过非引导性方法对不完整的问题进行追问 ,鼓励受访者举例补充说明具体的访谈问题。
2. 2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 ,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将数据分成几个类别 ,具体包括企业开放度 、企业实际独占性机制和企业创新绩效情况 ,出于企业保密原则 ,将涉及的企业名称进行了匿名处理;然后 ,采用分析性归纳 (analytic intruduction )方法分析案例企业 ;接着 ,通过建立文本、重组并归类资料、描绘深层结构进行案例内研究;最后 ,结合不同企业的特质、提炼并总结各案例企业的共性情况 ,运用案例间研究进一步验证研究的初始问题 ,并进一步提出对应的研究命题。
2. 3 案例企业简介
1)SN 企业 。
SN 企业始创于 1989 年 ,主打产品为工程机械,如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和起重机械等。 目前 SN 企业已在全球布局 ,分别在欧洲 、巴西 、美国和印度成立了分公司 。 在研发投入方面 ,SN 企业每年投入公司营业收入的7% 于新产品的研发和科研人才的培养 。 在技术创新方面 ,SN 企业在工程机
械行业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 在智能制造方面 ,SN 企业在 2004
年时就引进了丰田的零库存方法和系统对上下游供应链信息进行管理,首创亚洲智能制造工厂 ,占地9000 平方米 ,物料准时送达率为 95% ,质检电子化率达 100% 。 在服务创新方面 ,SN 企业通过布局全球 1700 个服务中心和企业总部 ECC 控制中心 ,实现了设备工况云端数据实时监控、技术团队远程排
故、售后团队与客户沟通零距离。 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 ,SN 公司的净利润达 1. 75 亿元 ,同比增长
了329% 。
2)K H 企业 。
K H 企业成立于 2001 年 ,历经 16 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长为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数据运营服务提供商 ,面向全球提供安防 、可视化管理和大数据服务 。 在研发投入方面 ,K H 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 8% 投入于创新研发 。 目前 K H 企业在全球设有五大研发中心 。 截至 2015 年底 ,K H 企业申请专利 1222 项 ,拥有软件著作权 409 项 ,营销网点遍布国内 35 个城市和全球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 。 K H 企业于 2015 年发布 C6 互联网云台摄像机 、萤石 C2C 互联网摄像机 、萤石 W1 智能生活路由器 ,于2016 年发布了机器人智能仓储系统。 在质量管理方面 ,K H 企业奉行“可靠性优先”原则 ,推行6S 管理体系 ,实现从来料到产品发货的端到端的质量控制 。 2016 年 K H 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320 亿元 、营业利润 68. 58 亿元 。
3 研究结果分析
3. 1 企业案例内分析
3. 1. 1 企业开放度
1)SN 企业 。
SN 企业十分注重与外部用户 、供应商 、研究机构和创新中介的广泛合作与深度互动。 在用户信息搜集方面 ,SN 企业中一位负责研发的副总提到 :“我们公司设有市场部门和销售部门 ,销售部门专门负责售前 ,市场部门专门搜索并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来电投诉和产品召请等;在搜集到用户信息后 ,市场部门会专门召开研讨会集中讨论哪些问题是产品自身的设计 、质量问题 ,哪些问题是服务问题 ,哪些问题是用户操作不当问题 ,分析后会分别报送给研发部门和生产制造部门 。”与供应商合作方面 ,SN 企业每年召开供应商大会 ,集中探讨产品性能优化 、生产工艺改进等问题 ,提出共同研发方案 ,将供应商纳入企业内部的产品质量管理和创新研发体系 ,建立与供应商长期深度合作互动的模式 。 SN 企业与供应商交流的频率很高 ,一般每个月都会安排专门的供应商合作洽谈会,共同探索如何优化原材料的供应 。 在与外部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与互动方面 ,SN 企业通过契约合作联盟 、共建实体等方式与外部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深度互动的关系 ,先后与湖南大学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 、长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 40 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共同研发合作框架 ,并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储备优势 ,联合培养企业的核心研发人才 。 除此之外 ,SN 企业还积极借助外脑 ,邀请国际营销专家以及国内顶级创新管理专家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进行集中培训 ,不断为组织输入新鲜的外部知识,增强组织的创新活力 。
4 结语
哈佛大学 Clayton M .Christensen 教授指出 :在一些市场和技术发生突变的创新浪潮中 ,惨遭“破坏者”淘汰逐渐败落的 ,不是“技术落后者” ,而是许多优秀的、以很强的创新力和执行能力而闻名的大企业,如诺基亚、柯达和雅虎等[31] 。 开放式创新引发的大型企业从位居顶峰到跌落、产业重新洗牌的现象对企业如何应对“创新者的窘境”提出了新的挑战。 那么 ,互联网时代后发企业如何借助外部知识
源实现技术创新和创新追赶 ? 企业如何在合作创新过程中保护好自身的创新利益? 这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本研究结合中国本土制造型企业的合作创新行为和企业的实际独占性机制 ,进一步论证了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的实际独占性机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案例间的理论比较得出了企业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独占性机制增加自身的创新利益 ——— 这与 Laursen[16] 、Keupp[24] 的理论研究观点一致 ,从创新获利的视角研究企业如何最大化开放式创新收益,不仅在理论上可行 ,而且得到了案例研究的检验 ,为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企业实际独占性机制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企业实际独占性机制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