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存在的问题及措施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指导,期刊推荐,国际出版

职称驿站学术导航
关闭职称驿站导航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9-09-21浏览:116次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突发性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灾害频发,且损失严重。公众抗灾救灾能力不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迫切需要提高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教育水平。该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提高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的针对性,把演练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媒体与科普深度合作以及建设高素质的科普队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突发性自然灾害 科普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19)05-0060-05

防灾博览

  《防灾博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自然灾害一般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1]。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长短不一,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造成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如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自然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故称为缓发性自然灾害[2]。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突然性且对生命财产损失巨大,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在2016年国际减灾日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过去20年中全球约135万人死于自然灾害[3]。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经济损失、贫困和灾害1998—2017》报告显示,过去20年造成经济损失近3萬亿美元,其中美国遭受的经济损失最大,达9448亿美元;其次是中国,为4922亿美元[4]。由此可见,突发性自然灾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制约因素,但相关科普研究开展较晚,灾害教育缺乏理论指导[5],结果导致群众减灾救灾能力弱化。如汶川地震中人们表现出的灾害意识淡漠、自救和互救常识缺乏,充分暴露了我国灾害科普教育的严重缺失[6]。所以,切实提高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一、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针对性不强

  1.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内容针对性不强。当前,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的重点放在环境保护方面,教育人们改变原来对自然环境不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的确是一项重要的防灾减灾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科普工作,但减灾救灾的成效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灾害来临时,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最为重要,所以,科普内容应该重点放在提高人们的抗灾救灾能力上。此外,群众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希望获得的信息有很大差别,但当前科普内容没有体现出显著的阶段性。

  2.日常工作中科普受众针对性不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经达到8.47%,缩小了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我国科学文化积淀还不深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非常大,特别是公民科学素质地区间差异非常大[7]。城市与农村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群众科学素质的差异决定了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科普工作不能统一形式、统一内容,需要区分对待。但是在日常科普教育活动中,对一些地理位置偏僻、信息传播比较闭塞的农村地区,以及那些自然灾害频发或者容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群众,没有针对性的科普方案,还是采用和城市科普一样的方案,收效甚微。此外,在灾害发生时没有对灾区受众和非灾区受众进行区分,突发性自然灾害往往会导致受灾当地的通信中断,导致部分媒体的科普传播实际上是一种无效传播[8]。

  (二)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实践性不强

  我国灾害科普教育形式单一,大多是理论知识的单向传递与灌输,如听讲座、看图书、网上灾害知识问答等。以中小学生科普教育为例,虽然我国中小学科普活动每年都有开展,但实效性不强。消防逃生类的讲座和演练相对多些,但对于地震、洪水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科普教育就非常少。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中有自然灾害教育的课程,包括灾害演练,但实际上基本流于形式,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自然灾害时,老师才会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图片和视频,效果一般。有的学校发几本宣传手册,有的学校就把科普教育当作家庭作业一样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回家后在网络平台上完成。学生课业那么繁重,课余时间还要上各种辅导班,孩子们根本没有时间完成这些作业,最后都是由家长来应付完成。中小学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必须专门留出时间来进行,体验式、演练式教学比灌输式、作业式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参与兴趣。这种只看不练、只记不练的科普教育方式在自然灾害突然来临的时候是丝毫没有作用的。而且,我国自然灾害科普教育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缺乏实践性。以中学生地理课程为例,课本中自然灾害相关内容文字描述较多,强调防灾知识,与生活实际关系并不紧密,学生不感兴趣。日本的灾害教育内容以图片居多,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注意对防灾技能的培养,可操作性强,值得我国学习[5]。

  (三)媒体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的支持不够

  突发性自然灾害不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人类承受灾害能力的考试,其中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成效是这场考试中的压轴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第十六条规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该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综合类报纸、期刊应当开设科普专栏、专版;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者转播科普节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媒体对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并不够,即使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关于防灾减灾的科普内容并不多见。以2005年九江地震灾害为例,《人民日报》《江西日报》《九江日报》和《江南都市报》4家在九江本地发行量较大的主流媒体针对地震的报道共有527篇,全部是在地震发生以后,地震前没有1篇,而且报道集中在领导慰问(13.1%)、抗震救灾(39.5%)和捐钱捐物方面(18.6%)。科普方面的报道只有3篇,其中《九江日报》2篇《专家灾后谈地震》,分别刊登我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顾瑾萍、地震专家周大为、刘文龙的访谈,还有1篇是《江南都市报》上刊登的《专家教您如何抗震救灾》[9]。实际上,灾区老百姓更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以后还会不会发生地震,地震过后我们应该怎么办等问题。所以,科普与媒体的合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媒体要调整报道角度,主动把老百姓关心的信息准确传递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科普机构积极行动起来,重视自然灾害的科普教育。日本的纸质媒体一直以科普为己任,几乎每一份报纸都会对民众素养进行普及,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突发性自然灾害专业科普人员数量不足

  应对突然出现的自然灾害,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是科普教育工作的短板。例如地震、冰灾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科普教育需要一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技术人员,不仅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必备的数理统计分析能力[10]。一些封建迷信的、伪科学的理论仍在传播,例如有些人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上天神灵对人类的惩罚,要转变这种长期存留的思维定式,需要自然灾害专业人员从科学的角度向公众证实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截至2018年,虽然我國已经建立了185万人的专职和兼职科普队伍,其中包括70万名灾害信息员,但科普队伍人员素质总体偏低,研究自然灾害的专家学者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我国科普队伍中本科以下学历的灾害信息员占89.7%,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0.3%,研究生学历的仅有0.5%。队伍不仅文化教育层次低,而且工作经验也很欠缺,任职时间5年以下的灾害信息员占78%,5~10年的占12%,10年以上的只有10%[11]。

  二、提高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成效的策略

  (一)提高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的针对性

  1.把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的重点从环境保护转移到提高人们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上。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除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自然环境破坏以外,还包括人类自身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环境保护科普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但对于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和提高人们对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作用并不明显。而通过突发性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等针对性教育在短期内提高人们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却是现实可行且成效显著的。

  2.区别对待科普受众。对灾区受众要及时发放科普手册、广播宣传、现场指导,科普内容的重点是灾害自救、防病防疫、心理疏通。对于非灾区群众,科普内容的重点是灾前预防、灾难应对、逃生技能等,科普形式应适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3.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科普工作。群众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科普需求,科普组织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实施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提高科普教育的成效。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灾害预警教育非常重要,一方面让群众做好心理和防灾物资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防灾救灾部门和组织及时启动各种预警机制,在灾害发生之前尽可能做好准备。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群众最关心的是灾害发生的原因、有困难怎么解决等。科普组织应该和政府、新闻媒体、民间救助机构加强沟通、通力合作,对灾区内外群众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出现恐慌。在灾害发生以后,群众一般会对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心有余悸,总担心将来还会发生类似的灾害;有的群众很难走出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还有的群众忧虑未来的生活。这些都需要政府和科普工作者总结灾害发生的原因,从专业的角度告诉老百姓自然灾害虽然破坏力强,有时候可能不可避免,但我们还是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的重点是演练

  面对突发性事件,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呆若木鸡”,就是“抱头鼠窜”,冷静合理地对待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只能依靠不断重复的训练。所以,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不能仅限于书本,局限于理论知识。灾害发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思考,来不及查阅相关知识,所有逃生、自救的动作都是下意识的。所以,要反复演练,把科普知识转化成下意识的举动,这才是科普的主要目标。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但日本民众在地震发生时非常冷静,丝毫没有中国人表现出的慌乱,其中自然灾害科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突发性自然灾害中主要靠自救,日本灾害教育比较完善,小学生入学就开始学习如何在地震中求生,人们的抗震意识和自救能力都比较强。日本8.8级地震预计死亡人数1000人,1946年12月21日,日本西部大面积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只有1443人死亡[12]。

  我国一些地方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就是向群众派发科普读物,播放科普节目,或者通过网络推送灾害科普视频。科普知识记住了不表示会用,脑子里即使有300种逃生攻略,一旦地震发生,照样慌作一团,盲目乱动。科普工作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工作。灾害演练非常重要,全国各地保存的自然灾害遗址可以考虑规划建设成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演练场所,提供灾害演练。此外,突发性自然灾害虚拟仿真实验室也是民众特别是在校学生进行灾害逃生应急训练的地方。

  (三)加强媒体与科普深度合作

  灾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带来的直接生命和财产损失,更严重的是其带来的社会恐慌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不稳定。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报道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大多集中于灾害基本情况、抗灾救灾取得的成果以及灾民生活状态等,关于自然灾害专业知识、受灾群众开展自救和救援他人、承受灾害心理知识等方面的科普内容比较欠缺。为了加强媒体的科普宣传功能,科普组织可以和媒体联合组建一个自然灾害科普报道组,统一策划科普栏目,统一协调配置人力、财力和社会资源,一旦突发自然灾害,报道组可以围绕某些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有深度的报道。此外,科普机构还可以联合媒体建立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信息平台。

  当代科普模式趋向于专业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很多国家和地区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完善的社会共享体系建立了众多以灾害信息技术服务、灾害应急事务处理为目标的灾害信息系统[9]。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信息平台可以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可以和科协官网、科普公众号、新闻网、科普客户端等媒介同步上线,为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防灾减灾科普内容,从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四)建设高素质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队伍

  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吸引高校、研究机构和学会中那些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研究并热心从事科普教育工作的专家加入科普队伍。自然灾害科普机构可以聘请这些专家为顾问、科普作者或科普评论员等。其次,自然灾害科普机构可以建立自然灾害科普人才资源库和共享平台,为科普专家搭建人才流动和开展工作的平台。再次,继续加强科普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是短期内提高科普队伍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最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群众的力量也可以弥补现有科普队伍数量和水平的问题。实际上,灾害科普教育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防灾减灾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群众是推进自然灾害科普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可以传播防灾知识、自发组织防灾逃生训练、注意检查灾害事故隐患和防灾器材等,确保把每一项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萍,王锡伟.自然灾害概念的新界定[J].中国减灾,2012(12):44-45.

  [2]陈颙.自然灾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联合国报告:过去20年全球135万人死于自然灾害[EB/OL].(2016-10-13).http://www.chinanews.com/gj/2016/10-13/8030229.shtml.

  [4]自然灾害经济受损最严重:美国、中国、日本[EB/OL].(2018-10-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061105893941464&wfr=spider&for=pc.

  [5]张英.灾害教育课程开发流程探析[J].科普研究,2018(2):27-33.

  [6]刘新芳.深入贯彻《科普法》加强灾害科普教育——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启示[J].科普研究,2008,3(5):38-41.

  [7]高雅丽.公众科学素质——老话题,新课题[N].中国科学报,2018-09-18.

  [8]英伦.中日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科普传播模式比较研究[J].新闻传播,2014(2):319-320.

  [9]钟娟.信息传播在突发性自然灾害中的作用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10]杨磊,刘巍.我国村镇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急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6):149-151.

  [11]张云霞.我国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回顾与思考[J].中国减灾,2017(11):8-9.

  [12]为什么日本地震比我们多,伤亡却比我们小[EB/OL].(2017-08-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5220532235243&wfr=spider&for=pc.

《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文章地址: https://m.zhichengyz.com/p-39823

相关内容推荐
一定不能错过!4本见刊快录用高的核心期刊推荐,覆盖多学科
oa sci生物类期刊有哪些?推荐10本
会计著作副主编评高级会计职称有用吗
肠道免疫相关的SCI期刊推荐9本
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要发论文还是出版著作
41本民族学与文学方向AMI收录期刊
土木工程2区sci期刊推荐9本
A类核心学术论文难发吗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