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6-26浏览:88次
摘要:作为动物的代表,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残暴的毁害,而如果人们仍不能及时悔改,毁灭的将是整个生态环境,这也是一种变向的世界末日。我们今天所该做的,就是充分借助植物来帮助我们恢复我们毁害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以往的一些教训,对于发展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毁坏大自然、毁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做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关键字:气候变化;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
随着各种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的不断加剧,人类或说整个世界的生态环境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由于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原有生态系统改变、感染疾病等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温度升高,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影响人的生育等危害。对于草原生态来说,气候异常变化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一.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1.干旱加重草地土壤侵蚀、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
气候变暖后,草原区干旱出现的几率大,持续时间长;草地土壤侵蚀危害严重,土地肥力降低;草地在干旱气候、荒漠化、盐碱化的作用下,初级生产力下降;草地景观呈现荒漠化趋势。根据1950、1970、1980年的航片资料,近30年内蒙古草原区沙地、流沙面积明显增大,其中流沙面积增加2~3倍。20世纪50年代草原区内50%~70%的高草群落和密草,到80年代变成低矮而稀疏的植被。另外,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带与草原带的分界线及荒漠草原亚带与典型草原亚带的分界线(北段)近20年均东移大约l00千米左右,移动速度为平均3~5千米/年。
2.气候变化改变区域的植被分布
分析表明,当降水增加10%时,如温度升高1℃,我国天山以北的草原和稀树灌木草原的面积将增加,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将减少,和田河畔的荒漠河岸胡杨疏林将消失,柴达木盆地的大片戈壁、盐壳及风蚀沙地将有50%发展为荒漠植被,青海湖周围的草甸和沼泽北延到祁连山下、西伸到柴达木盆地边缘;如温度升高2℃、3℃,上述区域内植被变化的方向与温度升高1℃时是相同的,即草原和稀树灌木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泽的面积扩大,荒漠面积缩小,沙漠、戈壁和盐壳的面积基本不再扩大,部分已被荒漠取代。当降水减少10%时,无论温度上升程度如何,上述区域内的植被变化方向也都是相似的,即荒漠面积扩大,荒漠化加重,胡杨林地濒于毁灭。由此说明,影响西北地区植被分布的关键因子是降水。当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时,西北地区的草原和稀树灌木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泽的面积将有所扩大,部分沙漠被荒漠植被代替。而当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时,西北地区的草原和稀树灌木草原、草甸和沼泽面积缩小,荒漠植被将取而代之,荒漠化严重,农业生产受到威胁。
3.气温升高将使干旱面积扩大、草原面积减少
我国目前旱区(包括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区)面积为367.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8.3%。现有研究指出,干旱区的温度自20世纪70年代起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在60年代下降,70年代起缓慢上升,但还一直低于平均值。研究表明,如果气温上升1.5℃,我国旱区总面积将增加18.8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这将减少我国草原面积,为荒漠化扩展提供潜在的条件。
4.气候变化对畜牧业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气候变化一般不会有利于各地的畜牧生产。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某些家畜疾病很可能发展。夏季,暖区的畜牧生产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凉区的影响较复杂,草饲家畜的情况较好,但牛奶生产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秋冬季,有利于减少饲料需求,增加对幼小家畜的保护,以及降低能源消耗成本。
二.补救措施
1.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对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遏制风沙蔓延。首先,退耕还林还草可以使土壤的物理性质得到改善。植被回复使土壤容重减小,从而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持水性能增强,总储水库容增大,从而使土壤屋里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改善。植被恢复后土壤机械组成明显细化,粉粒、粘粒含量增加,砂粒含量大大减小。其次,退耕还林还草可以使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有效性增强。随之植被的恢复,土壤PH值逐步降低,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及速效钾的含量得到提高,但在某种程度上,植被恢复使土壤磷含量有所减小。再次,不同的退耕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质量恢复的影响不尽相同,总的看来,刺槐×沙棘混交林地土壤容重、土壤pH值减小最大,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增加也高于其他退耕模式。第四,退耕年限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显著。植被恢复年限直接影响地表和地下生物量。一般说来,随恢复时间的增长,地表和地下生物量也增加。生物量增加将使土壤有机物质输入增加,将引起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因此,恢复时间也将影响土壤特性。随恢复时间的增长,土壤容重不断减小,土壤孔隙度不断增加,且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呈明显增加趋势。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则有显著差异,0-20cm图层的速效钾随时间的增长快速增加,而20-40cm图层的速效钾则有小幅度的下降;土壤速效氮有明显增加;而速效磷相对于耕地则有一定减少。
同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同于其它林业六大生态工程,有其更复杂的社会背景。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在短期内有着明显的矛盾与冲突。退耕的实施地多为生态脆弱、贫困地区,耕地是农民主要的生活保障来源。退耕生态效益必定要建立在农民经济利益的损失基础上。对农民给予补偿,是协调好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与农民经济利益矛盾的重要手段,如果补偿标准制定不合理,农民利益没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必将导致复耕和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在做好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一定要先解决好退耕还林还草地区人群的经济问题。
2.以草定畜
以草定畜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既满足了退耕还林还草地区人群的部分需求,同时也是对草地的保护。牧群对草地的修理才是最完美最自然的。但是在以草定畜过程中仍应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通过产草量确定的每个牧户的载畜量只是一个大概的指导指标,存在较大的误差,很难说由官方颁布的载畜量标准就是十分准确科学的载畜量标准。这是因为第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空间上的异质性特点十分突出,甚至空间上的差异比时间上的差异还要大。这将导致在做测产样方时,由不同测量者导致的系统误差就会十分惊人;第二,遥感虽是十分有效可行的测产方式,在大尺度上的产草量计算能够相对准确,但是要细分到村甚至牧户,遥感的准确率就很难达到合理的程度。即使不考虑在样方测量上的误差,那么在由点及面的尺度转换中仍然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其次,畜产品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即使能制定合理的载畜量标准也无法应对草原生态系统在时间上的波动性。巨大的产草量波动将导致如果严格按照载畜量标准调节牲畜数量会更加恶化牧民的市场地位,增加牧民的损失。所以,以草定畜应该采取以草质和草量综合的模式管理牲畜数目。
3.建设人工草场
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人们可以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不同牧草的生物量的影响,选择耐高温抗干旱的草种并注意草种的多样性,以避免草场的退化。
作为动物的代表,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残暴的毁害,而如果人们仍不能及时悔改,毁灭的将是整个生态环境,这也是一种变向的世界末日。我们今天所该做的,就是充分借助植物来帮助我们恢复我们毁害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以往的一些教训,对于发展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毁坏大自然、毁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做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参考文献:张小燕/杨改河《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科学出版社
《浅谈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补救措施》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补救措施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